一个寒冷多风的夜晚,柿子都挂上了灯笼。

即将到来的秋天,有很多限量美食,柿子就是其中之一。每当说起好吃的柿子,几乎肯定来自素有“柿子之乡”之称的陕西富平。

《舌尖上的中国3》中秋美食中还包含有关富平柿子的特别内容。

经济价值不高的柿子产业,成功将富平县从贫困县变成了富裕村。不仅围绕柿子打造了优秀的产业经济,年产量超过4万吨,不仅贡献了中国柿子产业的半壁江山,而且还成功将原本低价的农产品打上了品牌。

截至今年,富平县柿子产业链产值已突破65亿元,年产柿子28万吨,年出口量5000多吨,其中本土品牌销量超百家万元。

乡村产业振兴一直是难题,农产品品牌化更是难上加难。富平柿饼作为农产品依靠“全民传播”实现品牌化的典范,可以窥见其成功之路。

01,中原柿子之乡

富平县位于陕西省渭河以东,地处中原与陕北高原的过渡地带。是中国最大的柿子产区。

富平从一个粮食短缺的山区贫困县,到现在的产柿经济强县,只用了20多年的时间。

如今,由柿农组成的农民合作社已达170多个。合作社每位成员年均收入10万元以上。到2022年,富平柿果面积18万亩,产量达到28万吨。

早期的富平县虽然有着得天独厚的种植柿子的环境和悠久的种植柿子的传统,但人们一开始并不把它作为主要生计。作为陕西人口第一大县,20世纪80年代前后,人们主要靠种植粮食作物为生。在以粮为主的时代,富平的柿子树被大规模砍伐,只在房前屋后零星种植,供村民自食其力。

粮食短缺时期,国家对粮食实行统一收销,统一定价比例高达92.6%。种粮食也算是旱涝保收。

然而,随着改革开放的推进,粮食供需关系也发生了重大变化。上世纪中叶,粮食生产能力已达到1万亿公斤,农产品供需由长期短缺变为丰年有余的总体大致平衡。农产品市场由此由卖方市场转变为买方市场。粮食价格持续下跌,农民种粮收入也放缓。靠耕地创收已经不再是一个好办法。

转折点出现在1996年,国家三北防护林工程三期工程启动。富平县以柿树为退耕还林的主要树种。在国家政策的帮助下,柿子种植开始大力推广。富平县数百个村庄大多以种植柿子为生。

然而,新的问题很快又出现了。柿子产量增加了,但卖不出去的柿子就该涨价了。

相比苹果、香蕉、西瓜、梨,柿子仍然属于小众水果。他们曾经出现过生产但收入不增加的情况:没有客商来访,加工规模很小。富平人只能骑汽车、摩托车到铜川。 ,在西安卖货。在消费市场开放之前,当时的柿子产业并没有给当地带来多少可观的经济效益。

在我国,用于深加工的柿子产量不到总产量的10%。在隔壁的韩国,柿子可加工成柿醋、柿子茶、柿子能量饮料、柿子冰淇淋、柿子染服装等数十种产品。此外,还用作茶叶、功能饮料、药品、盥洗用品、护肤品等产品的原料。

直到韩国客商的到来,富平柿子的销售才发生了质的变化,开始了稳定的海外业务,年销售柿子1000多吨。

世纪初,富平韩商接受柿饼订单,要价不断上涨,从每斤2元到6元。村民们潜心种植柿子,富平柿子加工业迈上新台阶。村里家家户户都种柿子,产量大幅增加。

可以说,正是韩国人的介入,才正式拉开了富平柿子产业的序幕。

02。十年不赚钱

但事实上,深受外地吃货追捧的富平柿饼,却让当地农民赚不到钱。

十几年来,富平柿子的定价权一直被韩国商人掌控。富平人自己无法控制柿子的价格。

当韩国人刚进入富平时,柿子的价格给种植者和加工者留下了很大的利润空间。从四斤生柿到一斤柿饼,利润有两块钱左右,但这个行情只持续了四五年。

韩国人千里迢迢来并不是为了扶贫,最初的利润是为了更好的育肥资源。当韩国收购渠道已经成熟,柿子产量稳步上升,甚至加工户数量已经到位时,柿子收购生意就“发胖”了。

同样的情况与云南咖啡类似。外国投资者首先通过大规模的早期收购来哄骗村民种植更多的咖啡树,然后大幅降低价格来压制利润。

当资源供大于求时,村民们争相出售柿子,渠道就掌握在收购者手中。这时,韩国人开始关闭网络。

他通过成熟的渠道对市场进行了详细的调查,在测算了当年的柿子价格和人工成本后,他定下了只比成本稍高一点的收购价格,让村民的利润最大化。可以得到。控制在每斤才几毛钱。

韩国人很聪明。他们之所以能把价格压得很低,是因为他们不直接收购成品柿子,而是收购未成熟的柿子作为初级农产品。每年,柿子一开始结果,他们就找到当地的经纪人,以固定的价格收购。韩国人并不是不喜欢磨砂柿子,而是价格便宜的时候就买。柿子在运往韩国的过程中,自然会在柿子上形成霜。

由于当时国内市场狭窄,柿子需求量低,尽管农民的利润被挤压到非常微薄的程度,但柿子的定价权多年来仍然掌握在韩国商人手中。

韩国人爱吃柿子。富平出产的柿子曾经占据韩国市场80%以上的份额,但柿农却是整个柿子产业链中贡献最大、收益最少的环节。

这种情况一直持续到2012年。

由于韩国客商前一年大量收购柿子,手头库存较多,因此2012年柿子收购量大幅下降。不过,前年大量收购产生的市场信息2012年是柿子产量最大的一年,富平县大量积累柿子。

不破不立,习惯了挨家挨户收购的富平人开始积极寻找外面的市场。 甚至当地政府还积极联系省市广播电台宣传滞销的柿子,并派出推销员将柿子带到沿海地区……迫使其进入国内市场。

次年,韩国商人失去了对富平柿子的定价权。国内市场开放,定价多元化。另外,互联网的红利期到来,淘宝上出现了成千上万的柿子卖家。

03。从农产品到大宗商品

2013年市场走势发生转变后,柿饼收购价跃升至12元/斤,翻了近一倍。 2017年后,韩国人很少去富平,因为对柿子的价格望而却步,但富平的柿子卖得更好。

除了帮助韩国人夺回定价权外,最大的转型因素是富平柿子完成了从初级农产品到商品的升级。

目前国内像海外佳沛(猕猴桃)、新奇士(甜橙)、都乐(果蔬)这样的大品牌还很少。并不是国内农产品不好,而是缺乏“初级农产品”“商品化”要素。农产品必须商品化,才有条件打造品牌、提升相关产业。否则只能是按斤出售的初级农产品。

打造农产品品牌,富平县靠的是“量优”,全县人民齐心协力,输出流量。大家不再专注于自己的品牌,而是团结起来,为地区公共品牌“富平柿子”造势。

从2022年10月下旬开始,富平县领导带头,鼓励每一位富平人创作柿饼创意,传播到民间。

例如,《柿子红了》是中国话剧“梅花奖”获得者、秦腔表演艺术家与富平歌手共同创作的; 短视频大方天喜、大福等富平柿子企业等打造的“富平柿子发车仪式”,抖音、微信、快手都拥有巨大流量。

个人作品也数不胜数,但无论是官方还是个人,都共用一个超级口号“富平柿子甜中国”。